农业在多数非洲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农业总产值及其出口收入都分别占其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经济作物出口依然是多数非洲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就整个非洲大陆来看,农业出口收入中约2/3来自可可、咖啡、棉花、糖、烟草和茶叶。
非洲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独立以来,为赚取外汇支持工业等领域的发展,一些非洲国家忽视农业特别是粮食作物的生产,只注重经济作物生产,使非洲大陆本来就紧缺的粮食供应形势日益严峻。除了粮食自给率低下外,非洲农业发展还面临干旱少雨、水资源分布不均、土地贫瘠化严重、沙漠化愈演愈烈等挑战。
再加上,非洲农业生产基本靠简单的手工工具,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设施极其落后。在灌溉耕地中,只有一半的面积采用现代技术灌溉,其余仍采用传统方式灌溉。农业机械化水平太低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非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非洲国家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就要扬长避短,把发展粮食作物和发展经济作物结合起来,使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形成良性循环。
一、解决资金短缺,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要使农业生产取得进展,必然要增加投入,这样才能使农业发展建立在比较扎实的物质基础上;在资金倾斜上,增加农业投入,使其能达到国民总投资的30%以上。解决资金短缺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争取与非洲以外的国家合作,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援助;二是发展非洲区域性农业合作,运用集体的力量建设农业项目,建立农业科研网等;三是动员和挖掘本国的资源潜力。
二、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多种经营
小农生产经营方式受资金、技术条件限制,产量很低。在扶持小农生产的同时,应鼓励外资和本国资本投入农业,兴办种植园或现代农场,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及农产品加工业。
三、改革土地制度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资料。合理的土地制度有利于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增产增收,有利于土地的长期投资和土地持续利用。改革土地制度,鼓励农用地规模化经营,规模大小视情况而定;实行土地并购,既可以使土地这一农业生产基本要素在市场机制下实现资源重组,又可以使农业领域的企业家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四、建立专业化与区域性生产相结合的地域生产体系
非洲农业资源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水、温度、太阳辐射和土壤条件地区差异很大,以东非地区为例,东非不同的气候区有各自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干旱、半干旱区以及高原干燥地带种植业发展条件较差,发展畜牧业的潜力大于农业,应适当从发展畜牧业角度出发谋求发展策略。
中西非热带草原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这里是玉米、高粱、花生、棉花生产相对集中的地区,也是非洲牛、羊集中分布地区之一。水分条件在该地区农牧业开发中具有关键作用。如能在中西非热带草原增辟水源,改善供水条件,并辅以选用良种、实施先进耕作方法、增施肥料,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同时,改变该地区传统的牲畜饲养和放牧方式,将当地沿袭已久的农牧业分离状态转向农牧业相结合,有利于中西非热带草原地区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
小麦和稻谷是非洲两大商品粮种,特别是小麦需求量大,而自给率低,小麦和面粉的进口约占谷物进口量的2/3,产需矛盾突出,增产小麦,加强商品小麦基地建设,是当务之急。
在非洲,近期可用以扩种小麦的土地达500万—600万公顷,这些土地的开发主要取决于水利灌溉设施。结合当前灌溉条件,以下地区可开发种植小麦:一是突尼斯北部突迈杰尔达河流域;二是利比亚费赞盆地;三是阿尔及利亚吉尔河灌溉区;四是苏丹尼罗河流域拉哈德工程地区;五是埃塞俄比亚阿瓦什河流域;六是肯尼亚塔纳河流域;七是南非奥利凡茨河流域。上述地区加强水利、交通、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实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有可能成为非洲新的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
水稻是非洲近30年来重点发展的粮食作物。埃及、喀麦隆、斯威士兰均建立了高产水稻生产基地,这三个国家水稻平均单产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在马达加斯加和尼日利亚、几内亚湾沿岸、尼日尔河中游及三角洲、塞内加尔河流域、刚果河盆地东部均可望建成高产水稻生产基地。
深化中非农业工程合作的对策
1959年中国向几内亚政府无偿提供粮食援助,这是中非农业合作的起点。中国农业援非主要集中在开展技术合作、兴办加工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进行人员培训等方面。截至2014年底,中国在非洲共援建了22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并派遣了数百名农业专家赴非洲支援,同时在华为非洲培训了5000多名农业经济技术管理人员。
中国农业与非洲农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非洲农业资源丰富,而中国农业资源相对短缺;非洲农业仍然沿袭着粗放型经营方式,生产和管理相对落后,而中国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术先进实用,特别是杂交水稻、病虫害防治、家禽饲养、旱作农业、沼气利用、中小型农机具和加工设备等,值得推广。
中国与非洲农业在资源、市场和技术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深化中国与非洲农业合作,既可促进非洲农业发展,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紧缺农产品不足的问题,有利于降低我国企业国际合作成本,带动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出口。
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社会十分关注非洲问题,而非洲的农业问题成为关注的重点。新形势下深化中国与非洲农业合作,可考虑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农业装备与技术培训领域合作
针对非洲国家的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向非洲国家提供中国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化产品、技术,并组织人员对其培训,使其获得实用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调查分析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农业装备合作研制、开发、生产体系的可能性,使得中国援非技术与设备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最大化,改变以往的重援助轻后续服务的局面。
发挥中国农业院校的科研优势,建立中国农业院校与非洲国家相关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紧密合作,合作内容包括:通过远程教育普及现代化农业技术;派遣中方专家到非洲国家的农业技能培训中心任教,针对农业现代化技术、农业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现场培训,沼气利用可作为培训的一个重点。非洲气温高,适合通过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生产沼气,这既可解决农民的日常生活问题,也有利于非洲农村的环境保护。
二、鼓励民营企业到非洲投资建私营农场,鼓励青年农民到非洲创业
非洲赞比亚、莫桑比克两国土地和水资源都很丰富,85%的土地尚未开发,且租金低廉。中国民营企业到这类国家创办私营农场,可选择在城市附近,规模在50公顷左右,开展农牧渔多种经营,综合开发,辅以先进的农业科技,建成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样板。中国青年农民到非洲创办家庭农场,每个家庭农场的规模以5—10公顷为宜,这些家庭农场可采取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与现代农业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与中方农机具生产商合作,“量身定制”机械化农机具产品。与中方农机具商的合作不仅能帮助非洲家庭农场实现机械化,也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因地制宜开展合作项目
非洲各国农业资源、农业技术、消费习惯及市场容量等不尽相同,社会经济环境也各有不同。中方开展农业合作要选择政局稳定、法制健全且市场容量大的非洲国家。合作项目的选择要有所侧重,因地制宜。刚果(金)雨季较长,雨量充沛,中方可提倡并推广行之有效的水稻种植技术;加纳农业以个体农户生产为主,有大量可供开发的荒地和闲置地,光照及雨量充足,中方在加纳可开展以出口为主的水果和蔬菜种植、果汁和果酱加工等项目;毛里求斯土地资源少,夏季多飓风,中方可选择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生态农业项目,如无土栽培及反季节蔬菜、花卉和观赏植物的种植等;毛里塔尼亚已开发的4.7万公顷水浇地中,每年种植面积不到一半,中方可在毛里塔尼亚建设面向欧洲市场的蔬菜、花卉、瓜果供应基地,就近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尼日利亚粮食不能自给,每年花费数十亿美元进口农产品,但尼日利亚水系发达,土地较肥沃,一般无大的自然灾害,中资企业可在尼日利亚设立农机具中心,组装销售中国产农机具;在尼日利亚开办家禽养殖、水产养殖、蔬菜种植等项目也具有一定合作潜力;突尼斯35%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较低,在突尼斯开展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包括罐装水果及蔬菜、罐装牛羊肉、牛奶制品、海产品(金枪鱼)加工等项目具有一定合作潜力。